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吻别 (第3/4页)
r> 他抬起手,用指腹小心地拭去她脸上汹涌的泪痕。 然后,他的手指穿过她有些凌乱的长发,细致地替她整理好被弄乱的发丝。 他的指尖带着薄茧,划过她颈后的皮肤,带来一阵细微的颤栗。 做完这一切,他深深地看着她,目光沉重。 他用尽全身力气,再次开口,声音低沉沙哑,一字一句: “楚夏,我会永远爱你。” 话音落下,他撤开了身体。 禁锢解除,空气重新涌入肺腑,带着冰冷的自由。 江肆最后看了她一眼,那眼神复杂到楚夏无法解读。然后,他转过身,背对着她,声音恢复了某种冰冷的平静,简短地吐出两个字: “走吧。” 楚夏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浑身脱力,像被抽掉了所有骨头。眼泪模糊了视线,她看着他那决绝转身的背影,高大、孤寂,一步一步,走向通道外喧嚣的光亮里。 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然后捏碎。 她再也支撑不住,身体顺着冰冷的墙壁缓缓滑落,蹲在地上,双手捂住脸,泣不成声。 破碎的呜咽声在空旷的通道拐角回荡,被外面巨大的机场噪音吞没。 - 纽约的秋天,天空高远。 楚夏在曼哈顿上西区换了一间不算大的公寓。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哈德逊河沉默的灰蓝色河水。 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居生活。 南城的一切,仿佛被关在了厚重的门后。 她注册了硕士课程,主修心理学。繁重的课业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她牢牢罩住。 她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最早到,最晚走。厚厚的外文文献堆满了她的桌子,电脑屏幕的光亮映着她专注而略显苍白的脸。她写论文写到深夜,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成了公寓里唯一的声响。台灯的光晕下,她的眼神冷静、锐利。 她按时上课,从不缺席。课堂上,她的发言精准而富有洞见,赢得了教授赞许的目光。她参加学术研讨会,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无可挑剔。 表面上看,她冷静、独立、优秀,是一个迅速适应、在相对陌生的领域崭露头角的优秀留学生。 她甚至开始尝试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艰难地一点一点剖析自己,试图缝合心口那个巨大的创口。 “创伤后应激障碍……幸存者内疚……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她对着镜子,看着里面那个眼神平静的自己,低声念着这些冰冷的术语。 镜子里的楚夏,眼神空洞了一瞬。 她按时去校心理咨询中心做评估。面对温和的咨询师,她条理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回避与过去有关的话题……她的叙述冷静客观,像一个在分析别人病例的医生。 咨询师点头,建议她进行长期的心理疏导,并尝试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她想起了母亲生前的建议。 还有陈序。 陈序,那个一直对她表示好感的学长,同是华人,高大英俊,家世优越,性格阳光开朗,像一颗温暖的小太阳。 他从未放弃过对她的关心。在她最忙碌、最封闭的时候,他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一个三明治,一杯热咖啡,一句不经意的问候,或者在图书馆帮她占一个靠窗的好位置。 “楚夏,一起去听那场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讲座吧?听说主讲人很厉害。” “楚夏,周末中央公园有个小型音乐会,放松一下?” “楚夏,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又熬夜了?” 他的关心体贴而适度,带着让人舒服的边界感。 那天,秋日的阳光很好,透过图书馆巨大的玻璃窗,洒下温暖的光斑。楚夏刚结束一场小组讨论,有些疲惫地揉着眉心。 陈序坐在她对面,放下手里的书,看着她,眼神真挚。 “楚夏,”他开口,声音很轻,有些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