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常籁星 (第2/3页)
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肥星仔’。” 根据段彪的介绍,常籁星此时年逾花甲,坐拥颖川郡最大的近中山庄,名下还有诸多商铺、学堂、作坊、酒馆、青楼。 颖川郡内著名的近中学堂因二十年前常籁星捐资数百万而摇身一变成为颖川郡最高贵的学府,而且也改掉了原有的名字,取近中山庄的近中二字为名至今。 在常籁星故乡的那个村,有常籁星捐赠的籁星街、籁星路、籁星桥,村口被装饰得高端大气,立有一尊石像与一块石碑,那尊石像正是按照常籁星的模样雕刻而成,而那块石碑上则是镌刻着“乡贤常籁星先生捐建”。 幼年的常籁星家境贫困,他的父亲是给大户人家打杂的厨子,经济条件一直拮据,所以他读了两年书,认识了日常比较常用的大多数字后,为了分担父亲的压力,给家里赚点钱,便匆匆忙忙地开始尝试各种能够赚得到钱的头路,包括但不限于——种田、卖菜、拾荒、跑堂、扫地。 少年时的常籁星省吃俭用,靠着干各种杂活,三五年的工夫攒下了一笔钱,在同龄人中算得上是一个小富翁,但整体的家庭情况仍然只是能够保证勉强温饱。常籁星不满足于彼时的现状,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在当年的寒冬,常籁星从虬誓国进口购买了一个具有保温效果的大水桶,在街边摆起了茶摊,当起了茶博士,抢走了附近几条街所有茶摊的生意。他那茶摊的优势就在于,任何人随时去都能随时喝到暖心的热茶,而其他人的茶摊为了保证茶水是热的,只能在有客人的时候临时烧水、临时泡茶,而这种街边茶摊的顾客大多都只是恰巧路过,喝了就走,难有多余的闲暇等待水开。 在那个冬天,常籁星第一次创业成功,收获不菲,待到次年开春,他便卖掉了那个保温的大水桶,在家里开起了制造风筝的小作坊。彼时颖川郡的孩童一到春天就喜欢放风筝,正所谓忙趁春风放纸鸢。少年的常籁星最懂孩童的心思,设计的风筝更符合彼时当地孩童的喜好,再加上他的人缘不错,所以生意兴隆,又大赚了一笔。 夏季来临,那年迎来了梅雨时节,彼时的颖川郡数十日不见天日,成日yin雨霏霏。在这个时候,常籁星再次抓住了机遇,将家里的风筝作坊改造成了雨伞作坊,并在雨伞上加入了从虬誓国引进的一键开启与收缩的功能,且推出了可伸缩折叠的新型雨伞。在那段梅雨时节,常籁星家里的作坊天天加班加点,却仍然供不应求。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彼时有人为了从常籁星那里买一把雨伞,宁愿在作坊门口淋两天雨排队等待。 生意做大做强之后,常籁星的口碑也蒸蒸日上,无论开什么作坊,开什么店铺,都能够得到乡里乡亲的鼎力支持,因为他拥有许多人的信任,所以大多人都相信在常籁星处买不到吃亏,买不到上当,自然愿意照顾他。 于是,常籁星的创业之路形成了良性循环,各式各样的作坊、店铺越开越多,赚到的钱自然也是越来越多,在他二十出头之时,已是颖川郡内闻名遐迩的大富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常籁星斥资买下了一大块地,将那块地皮内原有的建筑尽数拆迁,开始建造近中山庄。 直至这个时候,常籁星赚到手的钱还全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半点来路不明的黑心钱。由于常籁星的生意做起色了,自己成为大富翁了,人脉自然而然也就多了,在黑白两道、各行各业皆有结拜兄弟。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常籁星的野心逐渐庞大,也开始动起了歪心思,因为他的眼界拓宽了,正儿八经靠脑子靠良心赚到的钱已经满足不了他了。 贩卖私盐就是常籁星真正发家致富的途径,也是他最开始赚非法钱财的途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