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 (第3/4页)
r> 他本人在京城太庙祭祀完之后,想了想,又咨询了一下礼部的官员,查漏补缺看看还有没有漏掉什么该做的。 礼部尚书绞尽脑汁想了一番后,还跟礼部各司专业官员核计了一下,于是又上报,说崇祯还应该派人去凤阳祖陵遗址(或者说重新修复后的凤阳祖陵)也祭祀一下。 考虑到皇帝本人不宜出京,这种事情又最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才能做,所以最好请一个跟皇帝血统比较近的藩王,代表皇帝去“谒陵”。 崇祯一想也有道理,毕竟六年前张献忠挖的就是凤阳祖陵,现在仇人授首,确实该去当地告诉一下祖宗的亡灵。 于是让礼部祠祭司查查藩王名录,找个封地离凤阳府比较近的藩王,最好血统也合适一些。 凤阳府作为中都所在,本地是不允许有藩王封到那儿的,所以最近的藩王,也得是跟凤阳府相邻的州府了。 礼部祠祭司查了之后,如实上报,说最近的是如今因战乱在合肥避难的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 他们虽不是正经就藩于彼,至少目前正好离得近,皇帝只是需要一个藩王代劳谒陵,没必要纠结其正式封地。而福王、潞王的血统是与崇祯最相近的。 崇祯拿到这两个选项后,心里倒也清楚,堂兄朱由崧的血统,是比堂叔朱常淓更近一辈。 但他也知道三叔老福王当年跟他爹、光宗朱常洛之间争夺太子之位,那长达二十多年的恩怨。 崇祯内心当然不喜欢福王家的人,就一咬牙,把这个代天子谒陵的活儿,交给了朱常淓。 舍亲就疏肯定需要有个正当的理由,崇祯想了想后,就吩咐道: “按血统,确实是福王兄跟朕更为亲近。不过朕倒是想起来了,此番诛贼立功的朱树人,不正好是潞王叔的女婿么! 既然是潞王叔的家人立此殊勋,就一事不烦二主了,让潞王叔去祖宗灵前露露脸,想必祖宗英灵也会更加告慰一些吧。” 礼部祠祭司郎中立刻记下了崇祯的意思,很快就走流程拟旨:由潞王叔代天谒陵。 …… 北京离合肥,显然比北京离四川要近得多。 所以短短七八天之后,七月初三,身在合肥的潞王朱常淓,就先收到了崇祯的圣旨。 朱常淓最近每天宅在临时王府里,不是抚琴就是研读佛经,鉴赏铜器、香料,或者跟妃嫔妾侍胡乱搞些娱乐活动。 自从三个多月前,唯一的女儿朱毓婵被送去四川跟朱树人成婚后,朱常淓一开始有些不习惯,每天总觉得失去了什么,甚至还有点后悔—— 倒不是后悔选错了女婿,而是后悔女儿要远嫁吃苦。要是女婿能一直留在武昌就近当官,女儿也能留在武昌,那就方便多了,大不了王府全家也搬去武昌。但四川实在是太险远了,只能指望女婿早点打完仗,尽快回来。 半个月前,他从女儿派来送家书的宦官处得知,女婿倒是打了大胜仗,杀了张献忠,当时朱常淓颇为振奋。 倒不是为女婿又要升官晋爵欢喜——他家都是亲王了,女婿是伯爵还是侯爵甚至公爵,其实都没差太多。他只是觉得女儿总算可以不用留在残破的四川,可以回湖广总督的正式任所常住了。 当时,朱常淓听说朱树人为了祭奠杨嗣昌,亲自去了一趟常德,拿了张献忠的一百片腌rou,祭奠常德全府被屠百姓。朱常淓就以为女婿祭奠完便会回武昌。 于是他也吩咐自己的妃嫔,准备收拾行装,考虑后续移去武昌居住。反正他的藩地已经沦陷了,合肥跟武昌都没差,武昌也不是什么敏感的地方,皇帝侄儿跟他关系也不错,应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