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2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疼 (第3/4页)
禁城,很多金丝楠木,是打着“帮前朝修缮年久失修的十三陵”,然后用便宜的新木料给十三陵换上去,再把十三陵拆出来的金丝楠木老料子,用来修乾清宫。 但问题是现在大明回来了,历史上清朝能用的招、明朝统治者绝对是不能学的。总不能让朱家子孙自己把十三陵祖坟的木料拆了来造皇宫吧?这可是大逆、大不孝的罪名。 而只要不拆十三陵,整个华夏大地已经找不够金丝楠木再彻底按旧标准重修北京紫禁城了,有钱也解决不了。就算把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整个翻过来,都没那么多金丝楠木大树。 另外,大明一贯是有南北两套六部班子的,只不过原本北京的六部是正式办事的,南京的六部是配套备胎。现在朝廷既然在南方办公了,北方完全不重设六部,也有点体面上说不过去。 所以朱常淓跟史可法商议后,决定在北京重设户部、兵部、工部,以就近筹备决策未来光复作战、进一步驱除鞑虏所需的事务。 因为要打仗,筹备钱粮军需、调兵遣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儿,都是要尽快处理的,不能事事请示南京,回耽误。 至于北京的礼部、刑部、吏部,暂时就只留一个尚书虚衔的光杆司令好了,反正这三个部跟军机大事没关系。以示大明并没有放弃北京的陪都地位,也避免了一些人拿“违反祖宗之法”说事。 同时只留一个尚书,只给尚书发一份俸禄,也没多少钱,朝中自然有年高德劭事迹上却不便掌握实权的养老重臣去充任,算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处理方式,既没花钱也不用打嘴仗。 把这些工作做完后,面子上就过得去了,朝廷重新迁回北京的事儿,就能慢慢从长计议,多拖几年也不会有人嚼舌头。 吩咐完北京紫禁城和六部的处置后,朱常淓诏书的最后部分,就是关于伪清内廷人员的安置。 朱常淓也不是什么好色之徒,就直接宣布,凡是伪清入关后新募集的宫女宦官,可以全部放出宫去,任其自由。 如果实在谋生有困难的,放出宫无法自己养活自己,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申请,赏赐给有功将领和宗室为婢妾或奴仆,一切都是自愿原则。 至于那些在皇宫中已经生活了七年以上的、也就是崇祯朝开始就已经在内宫中的宫女宦官,属于大明原本自己招的旧人,这些当然不能全部一脚踢开,否则有伤朝廷体面和仁德。 所以就区别对待,先甄别一下: 如果宦官有在这七年里主动讨好鞑子新主子、媚上求升迁的,也一律赶出宫去,有主动帮鞑子主子出主意残害同胞的,查实有证据更要处死,这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宦官在这七年里没有媚上劣迹,没有得到满人重用升迁的,那大明肯定要留用,给他们一个养老,以示仁德。 宫女部分,被鞑子玷污过的,朱树人已经放出去了,朱常淓也觉得做得对。而那些没有被玷污过的,也要分年限,入宫七年以上的,是大明自己招的,只要不玷污,大明就要负责养老,被玷污过的,赏赐给将士们,也可以得养老。 入宫七年以内的,算是鞑子招募的,这些人忠诚度就完全可疑了,一律放回民间。 朱树人对于这个旨意,当然是严格执行了——其实朱常淓的想法,朱树人在接旨之前,差不多就已经想到了,但他不愿意越俎代庖。 当年明初蓝玉就是在这事儿上授了人把柄,说他玷辱元廷后宫的妃嫔宫女。倒不是说凌辱异族鞑虏的女人不对,而是有些事情,不是人臣该自作主张的。 朱树人只是专权,但他专权是为了更高效地拯救天下,不是他生性跋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