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_第396章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6章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第2/4页)

此,要做到百分百屏蔽薅羊毛,也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在钻法律空子方面的对抗,那都是能者上庸者下,全靠自然法则物竞天择,可以最快筛选出可行的薅羊毛毒计。

    智商不行的人很快就会被抓,智商够高够隐蔽的就能成功,然后他们的经验就会扩散开来,让旁人反应快的学走。

    于是乎,在自然法则的卷杀下,张世鹏治下很快开始出现各种奇葩规避计策。

    比如有些农户,原本也符合申请贷款条件,因为他们不是纯粹的破落户,而是还有那么一亩三分地,或者七八分地的。这就属于朝廷允许的“有地,但少于十亩,所以可以有资格申请贷款买邻居的地”范围。

    但是,因为他们的地太少,放弃或者再转卖也不可惜,又或者是这些人原本就心思活络,存了想要转工或者转商的念头,没打算保留农籍。

    于是,民间就开始出现“明明有三家邻居,甲的田相对最多,想要把邻居乙丙的田买了,让乙丙进城当工人,甲家的水田数也可以因此突破十亩”。

    但到了实际cao作中,只有一亩地或者几分地的乙、丙先去申请贷款,然后先兼并一次。最后甲再来把已经集中好的乙、丙的田一次性收入囊中。

    这样的桉子里,甲是没有问题的,他贷款确实是为了买邻居的田,实现耕地的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确实符合朝廷的法度,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问题是乙或者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终没有想买地好好经营,他们只是做了中间商,钱稍微过了过手,买完后又卖给别的邻居了,把田重新换成了钱。

    然后这些人就套取了官府给的助农买地贷款,又没有了原本那一亩三分地的束缚,直接选择了将来卷款跑路,甚至脑子活络的还会想着如何隐姓埋名。

    而这种事情,朝廷确实是堵不住的,因为朝廷不能禁止赤贫之人一次性卖空自己的田。

    万一对方是一开始真心想背个贷款把自家的田买够十亩以上、然后好好耕种经营呢?只是买了之后,又发生了别的意外,生存都有问题了,不得不重新卖田救命,这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朝廷哪怕可以出限购政策,

    但你总不能阻止人家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吧?

    更不能阻止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后,违约被法拍吧?

    任何朝代,只要用上了断供或者法拍这两招,加上确实不担心自己背井离乡征信全毁,那么一个人想骗贷薅一笔羊毛,那是绝对止不住的——

    至少在全民信息数字化联网以前的时代,绝不可能做到。明朝的社会治理细致化程度,显然还差远了。

    ……

    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果泳。

    而大水漫灌的时候,问题总是容易被掩盖的。

    张世鹏被朱树人选为小康二年试点放贷、进行贫农土地互相兼并的试验田,他一开始的工作,当然也得集中在如何放款,如何集中田地,如何减少贫农人口数量,把一部分人口挤出为工商籍。

    所以对他的最初考核指标,也都是“杭州府境内在册贫农的户均田亩面积增加了多少、贫农人口转工籍人数规模有多少”,这两项指标,才是决定他试点政绩好不好,几年后是该升官还是留任还是贬值。

    被考成法的kpi指标逼着,张世鹏一开始也只能采取比较激进宽松的信贷政策,给凡是符合条件的想买田贫农都尽量放贷,除非是朝廷拨给他的本金已经不够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