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_第六百零一章、公私不两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一章、公私不两立 (第3/4页)

利,南易的“好处”给的够够的,可谁知道夏决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三年免租金的功劳他还要揽到自己身上。

    什么改天谈租铺位的问题,夏决这是在暗示南易免租金是他努力谈出来的结果,而不是南易主动抛出去的橄榄枝。

    “好啊,夏董事长哪天过来,提前给我来个电话,我去大门口接你。”

    南易自己就是亚清公司的股东,看重的是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最终能获得的利润,虚名他并不在乎,只要事情能顺利往下推进,虚名谁要谁拿走。

    送走了夏决,回到办公室没多久,南易又迎来了一位访客——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兼职顾问黄汉宗。

    “南经理,不好意思,来叨扰了。”一进南易的办公室,黄汉宗就客气的说道。

    “黄顾问您能到我这里来,我荣幸之至。”

    南易同样客气的邀请黄汉宗坐下,给他泡好茶,寒暄了几句就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们亚清和电视剧制作中心并没有业务往来,今天您到这里来,应该不是以黄顾问的身份吧?”

    往前追溯一下,黄汉宗在当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兼职顾问前,其实是东风电视机厂的厂长,再往前,他还曾担任过更重要的职位。

    只是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岁月,黄汉宗不愿意多谈政治,他只想安安静静给国家挣钱,所以,79年的时候,他自愿去了东风电视机长当厂长,去做一个“电视大王”的梦。

    黄汉宗刚接手东风电视机厂的时候,东风的情况很差。

    东风电视机厂八年生产了4.4万台电视机,赔进去1156万,是当时京城地区国有企业的亏损大户。

    如何扭亏转盈,是当时摆在黄汉宗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黄汉宗心里非常清楚——必须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企业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振兴东风电视机厂。

    在那段日子里,他到处收集当时号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资料,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他结合当时的国情和企业现状,确定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散件组装加工入手,逐步实现国产化,最后打进国际市场”的经营思路。

    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初期,在如何振兴民族工业的问题上,很多带有理论性的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

    黄汉宗这一大胆的想法立即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黄汉宗也通过自身的人脉很快就拿到进口20万台电视机散件的配额,成功引进了一条电视机组装生产线,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从国外引进的第一条电视机生产流水线。

    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东风电视机厂当年即扭亏为盈,实现盈利12,523元。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一年仅盈利12,523元实属微不足道,但它的重大意义在于用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东风电视机厂有了一个开门红,不但让黄汉宗的精神非常振奋,也使全场的职工深受鼓舞,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众志成城之下,东风第二年又盈利八百万,第三年突破了两千两百万,东风不但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包袱,而且一跃成为京城的地方经济支柱,也成了全国电视机行业产量、盈利都名列前茅的优秀企业。

    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83年的时候,黄汉宗就成了路线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厂长当到头了,84年的时候就到了电视剧制作中心兼职。

    就算是兼职,黄汉宗也闹出了大动静。

    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