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_有一百六十二章:简在帝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一百六十二章:简在帝心 (第2/5页)

送给了国库吗?如此一来,受益的是朝廷,吃亏的是天下百姓和陛下啊。”

    这一下子,就将事情的本质点出来了,朱棣本就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很是认同地道:“所言甚是,朕竟没有想通这个关节。”

    张安世又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依靠吸储,得了如此多的资金,那么陛下……就可以以钱庄为工具,为将来的发放新的宝钞做准备了。”

    朱棣凝视着张安世:“新宝钞?”

    张安世点头:“对,只是这新宝钞,却不能再靠宝钞司来发放。”

    这大明宝钞说来可笑,是内廷十二监下辖的宝钞司来印发的,一群宦官,自己发着玩,拿出去流通,说实话,大明宝钞能坚持到洪武末年才开始大规模的贬值,已算是太祖高皇帝足够铁腕了。换做其他皇帝,只怕不出三年就要出事。

    在朱棣期许的目光下,张安世接着道:“新的宝钞发钞,必须得以金银为储备金,也就是,要确保发出去的钞,可随时在钱庄兑换出金银。只有这样,它才具备了流通的资格。”

    朱棣若有所思:“你拟一个章程来,朕细细的看看。”

    说罢,朱棣便大笑着道:“这样看来,这钱庄实在是一箭三雕,好的很。”

    张安世心里却想,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他没有说呢。

    正规钱庄的出现,若是真的能够推广到全天下州府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形态,就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从前张安世一直弄不明白,为何古代的地主或者士绅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生产活动,或者是其他的商业活动中。

    如果说只是单纯的商贾低贱,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人性本就贪婪,有利可图,难道就没有人靠这个牟利?

    后世总是说哪里哪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可实际上,这萌芽永远都只是萌芽,无论如何也长不出参天大树。

    直到张安世真正来到这个世界,了解了这个时代的情况之后,这才知道,自己上一世的所有印象,统统都被颠覆了。

    人们对于地主和士绅的盈利,用的恰恰是后世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认为他们只是靠天吃饭,而且农业的收益率极低。

    理论上而言,确实是的,可种地能挣多少钱?

    实际情况,绝大多数的大地主和大士绅们,其实压根就不靠种地盈利。

    你以为他们平日里苦哈哈的靠那点庄稼地,实际上……他们的利润,其实远远超出了商业所带来的利润,而且还旱涝保收。

    家里有大量的土地,就可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给子弟们读书,读书之后,考功名,哪怕考的不是进士,即便是一个秀才,在本乡,其实已经算是人上人了。

    丰年的时候,可以大量地囤积粮食。

    而到了灾年,就大量的以低得令人发指的价格收购更多的土地。

    不只如此,还可垄断本乡、本村的保长、甲长的名额,如此,就有了代县里征税和决定谁来服徭役的特权。

    每年大量将钱粮借出去,一年的利润,至少在五成以上。

    五成是什么概念?那就是十两银子,你只需躺在家,两三年之后,就可得到二十两纹银。

    通过出借钱粮,等到连年大灾的时候,不但可以囤货居奇,将重要的粮食、布匹捂在手里,牟取更多的暴利之外。更是通过债务,控制那些灾荒中流离失所的百姓。

    表面上,法令不可蓄奴,可在人要饿死的时候,哪怕一文钱不出,给他一天两顿馊饭,让对方为伱当牛做马,人家也要跪下给你磕头,对你感恩戴德。

    所以传统印象中,地主和士绅是靠天吃饭,农业的利润微薄,其实根本是假象,对于农户和佃农而言,确实是如此。

    可对士绅们而言,实际上……他们所掌握的,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这个行业有很高的准入门槛,旱涝保收,利润惊人,而且在本乡本县,都有各种隐形的特权。

    因此整个古代,几乎所有的人,唯一的目标就是成为地主,继而通过财富培养子弟,成为士绅,再牟取到利润之后,拼命的将这些钱粮扩张土地。

    任何一个王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