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七章:大喜 (第3/5页)
嗯……人家干的就是这份差事。 张安世厚着脸皮,好像充耳不闻。 朱棣则道:“当初是朕令张安世节制礼部,唔……是朕的授意。” 这意思很明显了,议和的事,朕暗示过,张安世才去办的,就别纠缠了。 这陈佳显然不打算就此罢休,道:“陛下,若这是陛下的心意,臣不胜惶恐。如今鞑靼人杀我边镇军民百姓,陛下竟与之议和,还受此屈辱,陛下啊……我大明百姓,犹如陛下的儿子,哪里有做君父的,与杀子之仇媾和的?” 顿了顿,他继续道:“何况……臣还听闻,此行安南侯送出了大礼,这些大礼……无一不是天下奇珍,以我中国之珍宝,而贿之以鞑靼,求得一时苟安,这难道也是陛下的意思吗?若如此,如何对得住这边镇的百姓?如何对得住那些含恨而死的军民?” 朱棣万万没想,这陈佳不去骂张安世了,反而追着他,就是一顿狂喷。 可朱棣…… 朱棣的老脸抽了抽,最终蹦出一句话来:“你他娘的说的在理,好啦,朕知道啦,以后再也不议和了。” 陈佳:“……” 这陈佳,说了这么多,就等着朱棣大怒,狠狠训斥自己,然后自己和朱棣再抬抬杠呢。 毕竟是御史,而且这事,他完全占理,给自己换一个好名声,其实才是御史的升迁捷径。 可哪里想到……陛下居然不按常理出牌。 他恨不得对朱棣大吼:“来打我啊,笨蛋!” 显然,朱棣今日打定了主意不会如他所愿,只道:“这件事……是朕一时糊涂,与众卿都无关系。” 说着,他脸抽了抽,眼角的余光,忍不住瞪一眼张安世。 不过很快收回了目光,又道:“从此之后,朕与鞑靼人不共戴天,定诛鞑靼汗,为军民百姓伸张冤屈。” 此时,百官们一个个垂着头,都默然无语。 大家实在提不起精神。 这是一次巨大的挫败。 其实连魏国公和淇国公几个,都是灰头土脸,丢人。 朱棣也觉得这一次,自己算是老脸都丢尽了。可这责任,别人也承担不起,只能他背着。 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等来年开春,御驾亲征,一雪前耻。不把鞑靼人和兀良哈人打痛,他就不姓朱。 他察觉到百官的沮丧,却也叹了口气:“今日起,张卿不必节制礼部了,这礼部,还是照常吧。” 张安世乖乖地道:“是。” 就在这个时候,令朱棣意外的是,素来胆小的礼部尚书郑赐,就在此时站了出来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事不怪陛下,实是安南侯自作主张。陛下何必将臣子的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呢?臣以为,应该让安南侯居家反省,面壁思过……” 郑赐胆小归胆小,却不代表不搞事。 他终于在这个时候出手了,他是知道朱棣的,朱棣要面子,现在将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十有八九,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而他给朱棣一个借坡下驴,陛下一定对他另眼相看。 当然,这会稍稍地得罪了张安世,不过这不打紧,小小的得罪一下也没关系,不是只让他面壁思过吗?若是张安世因此报复,陛下这边必然认为张安世没有容人之量。 朱棣听罢,流露出不喜的样子。 这事,他只想赶紧翻篇,大家以后都别提了,朕再耐心地等到开春,就去弄死那鬼力赤,你这老狗,怎的没完没了? 朱棣便绷着脸道:“郑卿不必多言。” 郑赐没想到,自己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一时无语。 朱棣随即看向金忠,询问兵部的准备情况。 金忠一副没有睡足的模样,却是有条不紊地做了汇报。 这冗长的奏报,听得许多人打哈欠,可朱棣却极用心地听,他不断地点头,露出赞许的样子。 就在此时,通政司却接到了一份奏报。 拿到奏报之后,通政使见又是广宁来的军情,倒是不敢怠慢。 昨日就听说广宁的军堡已告破,死了许多人,怎么才一日功夫,广宁就有急奏来? 这奏报是八百里加急来的,事情应该发生在三四日之前,也可能是五六日。 不会在一昼夜之间,广宁就被继续突进的鞑靼人攻破了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