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四章:开天辟地 (第2/5页)
都之后选在北平的。 因此此事一直耽搁下来。 可现在,姚广孝要入祖庙,陪祭朱棣,那修建朱棣的陵寝就刻不容缓了。 而眼前,朱棣的陵墓选址,便得速速敲定下来。 张安世一听朱棣提及此事,便不由道:“陛下万岁,陵寝之事,自然不必急着考虑。” 朱棣笑了笑道:“什么万岁,那是骗人的,太祖高皇帝尚且逃不过生老病死,朕怎么能逃得过……朕本有意迁都北平,可现在细细想来,北方之敌,已非我大明心腹之患。反而海上的敌人,令人担心,都城在南京城,也未尝不好,这里乃数朝古都,顺江而下,便乃松江出海口,连接南北……” “哎,是时候了,也该为朕的陵寝准备了,朕会命礼官前去勘探,选定一处距离孝陵近的地方吧。姚师傅的佛塔,就在朕的陵寝之内,让他将来永远陪着朕吧。” 朱棣的这番心思,张安世自也是懂的,便忙道:“遵旨。” “太平府……” 现在是私下里说话,因此朱棣说话没有忌讳:“太平府……朕授予你全权,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张安世道:“臣明白。” “好好干吧。”朱棣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便接着道:“这天下将来成什么样子,寄望在你的身上,你靠自己一个人是不成的。但凡要成事,首先就是要择才,培养身边的人才,并且让他们尽心实意才可成就大事。” 张安世点了点头道:“其实臣这边,第一批官校学堂也即将毕业了,臣打算除了进锦衣卫的之外,留一批进太平府各府衙和县衙。” 朱棣颔首:“嗯。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这读书人……能用的也要用。” 张安世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棣道:“不要将所有的读书人,视为你的敌人,你若是将他们都推到了自己的对面去,怎么能行?天下的读书人这么多,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落魄的读书人可不少,你这府里和县里都要人,可以招揽一些。不过……先不要大用,教他们先从文吏做起,进行甄选。” 张安世道:“臣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打算将文吏的待遇再提一提。还有臣打算直接在太平府内,颁布吏法,将文吏的地位确定下来。从前虽有待遇,可毕竟还是让他们不放心,直接订立了律令来保障,就更教他们安心了。” 朱棣笑了笑,只是笑得依旧有些勉强。姚广孝的死,让他的触动很大。 一连过去了月余。 这月余功夫,似乎一下子,天下平静了下来。 哪怕是从前的宁国府,也渐渐地开始安生。 有少尹高祥等人在,新的县令纷纷上任,这些县令,几乎都是从前太平府的属官,多是原先的县丞和主簿。 至于其他的官,则由一些司吏们充任。 如此一来,司吏又有了空缺,便又有新的文吏顶替。 这几乎是整个太平府的一次大调整。 不少人稀里湖涂的,突然就升官了。 若说从前,升京兆府让他们连升了两级,那么这一次,大量尽心办事的文吏,也突然有了前程。 一时之间,从文吏摇身为官者个个喜笑颜开。 即便是没有得到提升的,现在也不禁眼红。 这种事就是这样,从前一辈子都是文吏,不可能有前程,大家自然有自己的认知,混日子即可。 可现在想混日子而不可得,因为大家都在卷,谁不想鲤鱼跃龙门,一下子从吏摇身成为官呢? 别人可以,就意味着自己也可以。 现在太平府新制千头万绪,只要事情办的老练,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