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_第四百七十七章:圣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七章:圣孙 (第3/4页)

下了孙臣,才有要挟朝廷的筹码。”

    朱瞻基说的娓娓动听。

    可朱棣和百官们却听得惊心动魄。

    理是这么个理,可拿自己当做赌注,来吸引关中的乱贼,这一份胆魄,却是一般人不敢去想象的。

    朱棣认真地听着,他久在军阵,自然能分辨出朱瞻基话中的真伪。

    朱瞻基又道:“为了保境安民,孙臣趁此机会,暗做准备。”

    朱棣道:“做什么准备?”

    朱瞻基道:“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且不待言,孙臣以逸待劳,占据了地利。而孙臣所领军民,无一不希望将贼子击溃,使关中以及他们的妻儿老小平安,这便是人和。孙臣判断,首先……贼军远来必然疲惫,可是他们却又不得不仓促发起攻击,因为时不待他,一旦延误了时间,朝廷的援军一到,他们便必败无疑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弱点,那便是这些贼子,仓促之间聚集一处,可实际上,并未整合,若是顺境还好,一旦到了逆境,就极容易分崩离析。”

    朱棣听罢,不断地点头。

    这些判断是对的!他看着小小年纪的朱瞻基,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少年,能一眼看出贼人们的弱点。

    朱瞻基正说的兴起,便继续道:“了解了他们的弱点,就要知道他们的长处。他们人多,尤其是战马不少,来去如风,所以可以迅速集结起来,且人数是孙臣是十倍。何况……他们知道自己无路可走,就形成了破釜沉舟之势,一旦发起攻击,必定竭尽全力,毕竟……拿不下孙臣,他们便要失去一切了。”

    “孙臣便趁着以逸待劳的功夫,借助地势,选中了决战的地点,又号令所有的军民,组织起来,修筑工事,孙臣的兵马虽少,可模范营有强大的火器,且军纪严明,当然,坏处就是弹药的消耗只怕难以为继。”

    “到了那一日,贼军发动攻击,他们的气势确实不小,而且人数众多,一直鏖战到了即将天黑时,眼看弹药消耗越来越大,而贼军似乎也知自己没有退路,竟依旧不断攻击……”

    朱棣听罢,皱眉起来。

    其实行军打仗,最害怕碰到的就是这种没有退路的敌人。两军交战,败退者尚可以逃之夭夭,大不了逃回己方的国境,可这些贼子,某种意义来说,形成了所谓兵家常言的所谓破釜沉舟的效果。

    而一旦只要让他们在某处防线有了突破,这些人便可仗着人多的优势,迅速地突破。

    到了那时候……彼此胶着一起,火器的用处就反而不大了。

    此时,朱瞻基却道:“孙臣却抓住了时机。”

    朱棣显然给提起了浓厚的兴趣,忙道:“什么时机?”

    朱瞻基道:“他们还吊着最后一口气,且天色渐晚的时机。”

    朱棣听罢,沉吟着,抬眸,此时的朱棣,像是一个棋手,用沉重的心情,与对弈之人进行攀谈:“那你会选择如何做?”

    朱瞻基从容不迫地道:“趁此机会,一鼓作气,直接反冲锋!”

    朱瞻基斩钉截铁道:“孙臣带头,可以保障士气,模范营令行禁止,必然争先恐后,其余的军民受到鼓舞,定是气势如虹。反观贼子,他们鏖战了一日,已是身心俱疲,且伤亡极大,此时对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坚持一下,突破孙臣的防线而已!”

    “而一旦反冲锋,他们首先猝然无备,其次,士气必然跌落谷底,势必会出现逃亡,地理上,孙臣在高地,形成了勐虎下山之势,他们如何抵挡?”

    朱棣听罢,不禁勐地心情欢畅起来,不断点头,一面道:“对,该当如此,只是……说来简单,做来却是不易,此前是贼子们破釜沉舟,可这一举之下,就成了官军破釜沉舟、势如破竹之势了。”

    朱瞻基道:“孙臣这样做,并非只是想要胜这一场,而是根据敌情来判断的,孙臣方才说过,贼子们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