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七章 实战演习,升级完成 (第2/4页)
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合适的治疗。 也就是说,人们一旦生病,先去附近基层医院接受首次诊查,由全科医生根据病情危急,轻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转诊。 而确定以后,转诊患者将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的顺序逐渐往上转诊。 危急重症患者可以越级向上,直接送去三甲医院。 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等,都应该往下转诊,不能没事就跑去三甲医院,而应该转到附近基层医院进行常规治疗。 这样一来,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合理分流患者,就能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人不足的问题。 海外的发达国家也都采用了这套体系,将病人按病情分流,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医疗压力。 这一套体系设计得很完美,看起来没毛病,如果顺利实施,肯定是能起到设想中的作用。 但任何体系的设立,实施往往是最大的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要在理想和现实中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必然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持。 第一个问题就是精准的诊断。 有了明确的诊断,才能判断是否转诊。 否则,别的还好说,万一重病患者没诊断出来,留在基层医院,耽误了治疗,导致一命呜呼,那就出大事了。 而人体是很复杂的一整套系统,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以及高端的检查设备,光从浅层是看不准的,很容易出错。 这后果,谁也担不起。 但经验丰富的医生很难培养,就算培养出来往基层一扔,人往高处走,人家也不乐意呆在基层。 所以,在分工不明,协调衔接不足,设备简陋,优质医生缺乏这四大痛点中,只能先解决协调衔接,以及设备简陋的问题了。 而这,就属于技术进步所能解决的范畴了。 如果基层医院都能配备高精度的检查设备,经常给老百姓进行体检,把一些初现端倪的疾病诊断出来,那自然能将很多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病人的电子病例能够在医院之间便捷地流通,挂号,入院,转诊,医保付费等各种事情,在手机端就能cao作,非常方便。 甚至,更进一步,等到远程医疗能实现的时候,优质的医生资源也不会太欠缺了。 病人完全可以在本地预约,接受资深专家的远程诊断和治疗。 就好像低配版的飞刀手术一样。 其实病人们心里都是很清楚的,哪里能看好病,哪里不行,他们都知道。 如果能在家乡就看好病,百姓就不会舍近求远。 只有本地治不好的病,他们才会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去看病。 而当他们在基层医院也能够提早诊断出疾病,并治疗成功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地心服口服,彻底地信任本地医院。 幸运地是,看病难的四大因素里,三清恰好能解决其中一个。 不断推进医疗设备的发展,制造精良的器械,并以成本优势,普及到基层医院,让老百姓受益,这正是三清努力的方向。 在药品方面,它已经在这么做了,接下来就是器械方面的大展拳脚了。 而便携监护仪和便携彩超的问世,仅仅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始。 很快,便携彩超就火遍了全国,各种订单像雪片一样地飞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