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2章求贤馆里求贤令 (第2/3页)
显然,赵国或许才是更为稳妥的选择不是?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之下,赵括才力排众意要将此《求贤令》广而告之。 至于这样的做法,会不会遗祸后人?赵括表示,若是后世也能“唯才是举”,或许这才是自己来这赵国一趟,最大的贡献了。 君不见,曹cao未亡之时,求贤令便已经形同虚设乎? 赵括很清楚,新的贵族起来,又会形成新的一圈围墙,而这堵墙也只会越围越高越厚,直到完全堵塞掉旁人进出的通道,到那时,自有一股力量从地底升腾而起,将这围墙连着这社会一起打烂...... 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性的必然,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而赵括能做的,无非就是在他有限的生命之中,尽可能地避免这堵墙挡在他的身前,再为后世洒下一把种子而已! 宣读完毕的吕不韦也是长舒了一口气,随即大手一挥,门外高墙之上的红绸也瞬间落地,露出其中刻着全文《求贤令》的墙体,斗大的字符,铁画银钩般深深地镌刻进了青砖垒砌的高墙之中,字内更以金粉点缀,虽百年亦不腐不蠹。 人们纷纷惊着、叹着、讶异着...... 而这正是赵括所想要看到的:一封《求贤令》瞬间让刚刚开馆的“求贤馆”再度爆红,恐怕也只有全盛之时的齐国的 稷下学宫,或许能与之一比。 然而就当众人以为这就是求贤馆的全部之时,一旁的吕不韦却又从侍从手中接过了帛书一封。 略略清了清嗓子,随即对着众人大声朗读了起来。 “今赵国之所求之才也,非止安邦定国之才也。 能治郡县安黎民者,谓之才;能提枪上马而战者,亦是才;能种田亩,使得多亩多产者,谓之才;能改良器械,使民增程增力着,谓之才;能货通有无增长财货着,更为才也...... 故言,但有超出常人而利于国家者,皆可称为才也!” 显然,吕不韦的一番话语算是为所谓的“才”重新下了定义,而这才更是对传统思维的彻底的颠覆。 一句话,才不是商鞅、张仪、范睢那样的才算,只要是在某一方面能比一般人强,那就算你有才了! 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文才、武艺。 毕竟这些都属于士的范畴嘛,自古皆然也!尤其如今乱世,重视武将,求之提枪上马能战之武将嘛,自然也能理解! 可是,种田的农、制器的工、甚至是末流的商,何时也能与士之才相称耶? 刚刚提出这个说法时,赵括也是遭到了不少的劝阻的,至少平原君就显然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士农工商之序也,国之基石也,不可轻动。若是将士农工商并立,恐伤了士子之心矣,反倒与取才之初衷不利哉!” 赵括却言:“四民之序,周礼之基也, 而今周朝何在耶?如此羸弱之基石,不动之,何以建得广厦万间,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乎?” 闻言,众皆哑然,始之赵括之心,已纳万家。 赵括接着又道:“士之为贵,盖其知也,若其知不能强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