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6章 埋伏 (第2/3页)
棍,松松垮垮地走着。 “有点奇怪。”刚锋营乙队队官贾连旺琢磨着:如果是递送公文,会派驿卒而不是公差;如果是办案,渑池隶属于陕州府,两个差人结伴走通报案情就够了,拿人当然是陕州府衙的事情——自己动手到上级眼皮底下抓人?你这厮眼里还有没有上官! 可是,怎么会四五个一起出来? 还没等贾连旺想明白,第二拨人又出现在视线里。与第一拨隔了里许,贾连旺眼神儿好,依稀辨出有五六个,其中有人还骑了马,服饰什么的就看不甚分明了。管他呢,贾连旺掏出竹哨,短短的吹了两声,通知守在对面山腰的同伴:有人经过,不必理会。 很快,对面回了一声,于是贾连旺知道,队副管福根收到命令了。 等公差们走到脚下,贾连旺又惊讶地看到,第二拨人后面,远远的竟还有第三起儿行人!这伙人比前两起儿人多不少,足足十几个,还都骑了马! 真是奇了怪了!山贼出身的贾连旺挠了挠脑袋,想不明白。 那时节走远路的人往往会自发结伴而行——人多了壮胆,野兽啦、土匪啦,见到好多人在一起,一般都会主动避开。尤其有公差同行,安全系数会更高……这几拨人彼此间隔也就一里左右,为什么还要各走各的呢?特别是几个公差,穿着的那身皮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常言道官匪一家,本地常驻山贼与衙门里永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默契。比如说,平常你可以躲山里,但是,年,你总要过的吧?中国人最重视这个,即便是山贼,大年夜也是一定要吃年夜饭的!山里刨不出蜡烛树上也结不出油盐,更没有初一祭祖的纸马香烛,你得进城买。所以,年前,总会有些来历不明的人趁天色将亮未亮城门甫开时混进来,有的住客栈,有的住镖局,有的,甚至会趸进某个捕头家里。采办年货时,他们出手很是大方,而差爷们则会不远不近有意无意的辍着——这是种灰色的无声保护。 等到这些人平安离开,大家都会松一口气:来年的平安差不多就算有保证了。相反,如果来人因为各种意外原因陷在城里,就该知县大老爷睡不踏实啦:山贼们并不知道哪些人能抢哪些人抢不得。比方说,告老还乡,或者回家奔丧的官员,以及他们的亲朋故旧家眷子侄。看着是口肥羊,结果闯下大祸,引来大队官兵围剿,那便得不偿失了。大家为的都是口吃食,不值得真丢了性命,对吧?所以,偶尔遇到拿不准的主,山大王们都会好吃好喝伺候几天。如果县里递出消息,对方大有来头,除了恭恭敬敬的礼送离开,还要搭上些“心意”。有时候,县太爷还要装模做样亲帅衙役和百户所的兵丁们来场“兜剿”,新入伙的,或着大王瞧着不顺眼的家伙,也许有几颗脑袋就此搬家,变成双方桌子下面交易的一部分。 这种事是相对的,是一种潜规则意义上的平衡。比如,采办年货的真被苦主认出来,官府推脱不过无奈拿了,半夜也会悄悄放掉。怕就怕在太爷是个初入官场油盐不进的愣头青,二话不说一顿板子劈里啪啦当场把人拍死了——那就完蛋了!往后,只要有机会,大王们会专挑容易惹出乱子的过往客人下手,男的大卸八块砍了,女眷轮流糟蹋完了往官道上一扔,诚心恶心死你,然后换个山头逍遥去了——满腔修齐治平热忱的太爷就等着被上面往死里整吧! 镖局更一样。镖车插个小旗,趟子手边走边吆喝:“振……远……”,铜锣敲得铛铛的,唯恐别人听不到,也是这个道理。埋伏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