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八十章 神农天团! (第2/5页)
都只是【拓路者】而已。 后世赫赫有名的孙晓辉,傅澹如、黎汉云、田彦华、黄国寿、李仁端、李家修等在内的水稻专家,都是杨老的学生。 紧接着。 徐云又把目光落到了最后一人身上。 也就是...... 尚且年轻的周开达。 华夏近代有很多学者为了建设国家付出过努力但却默默无名,例如徐云之前遇到的大于于敏便是如此。 而相较大于,周开达显然要更符合“默默无名”这个定义。 早先提及过。 袁国粮是后世杂交水稻第一人,这种民族认同感不是某些人抹黑一两句就能消弥的。 但另一方面。 袁国粮的贡献主要在于属于籼米,实际种植面积在2023年并不大——这其实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你家穷的时候啥吃的都没有,吃一顿就得饿两顿。 结果某天呢。 你爸带了几箱方便面回家。 这玩意儿它没啥营养,口味还是贼难吃的酸菜仔鸡面,但问题是它顶饿啊。 你家靠着这箱面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直到后来有钱了,家里也还有好几箱这东西。 可那时候你已经餐餐大鱼大rou,自然不可能吃这种口味古怪的方便面了。 于是你便只好把它放到了储物间。 一来是留个念想,这种东西丢了也舍不得。 二来是万一今后又因为啥原因穷了,这玩意儿还能拿出来顶饿。 袁国粮的籼米就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 你能说因为现在你餐餐大鱼大rou,所以就忘了当初方便面的贡献? 这显然也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 方便面当初的贡献不可忽视,现在大鱼大rou的美味自然也要感恩。 那么‘创造’大鱼大rou的人是谁呢? 这部分的贡献者有很多,例如谢华安先生,又比如徐云面前的周开达。 他创造的“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川省以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系杂交稻育种的难题。 他培育出的冈、d型杂交稻推广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 周开达的一生中先后获省级以上成果奖23项,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 然而很可惜的是。 周开达这个名字和老苏有些类似。 在水稻领域近乎无人不晓,但出了水稻以后就是...... 【这人谁啊】? 诚然。 这些前辈自己估摸着并不在意这些知名度。 但对于徐云这样后世的受惠者来说,尊敬并且传播周老爷子他们的事迹,是一种应当履行的义务。 当然了。 此时除了浓烈的惊喜之外。 徐云更好奇的一点是...... 这些大老为什么会出现在221基地? 莫非是为了毛熊的粮食来的? 那也不对啊...... 这五位大老从事的都是水稻研究,而毛熊那边的却是冬小麦,这和他们应该是没交集的才对。 而就在徐云内心费解的时候。 钱秉穹则向前走了几步,踱步来到了杨开渠身边,关切的问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