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四章 基地概况! (第5/6页)
因此当初程开甲对陆光达他们说出的那番话,一下子就成为了笑料——至少陆光达没少拿这事儿挤兑他。 所以此时此刻。 程开甲对于徐云的态度是最复杂的。 甚至到了现在,他依旧认为组织上让徐云入场的决定有些不保险。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绝对的冷静和谨慎,程开甲后来才会成为221基地防卫部门的负责人吧...... 在介绍完程开甲后。 李觉又向徐云介绍了其他项目的负责人: “这位是王淦昌同志.......” “这位是朱光亚同志.......” “这位是陈能宽同志.......” “这位是周光召同志........” 一位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功勋的名字...不,应该说是功勋真人,尽数出现在了徐云面前。 这些大老别说组团了,即便只是任选其一,都堪称妥妥的【镇国】级别的巨老。 例如王淦昌。 他所有的成就,只得其一,便足以留名青史。 王淦昌是江苏枫塘湾人,毕业于水木大学。 1930年。 王淦昌离开了水木大学,考取了江苏官费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当时负责带领他的导师来头可不小,是着名的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 被爱因斯坦称赞为“我们的居里夫人”。 但也正因为她的偏执,王淦昌两次错失了诺奖——这可不是什么‘强行错失’,而是真正的憾事。 第一次是1931年的时候,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能够穿透10厘米厚铅的能量,不少人认为是加马射线。 可王淦昌却敏锐地察觉不对劲,认为加马辐射没有这么强的贯穿力。 于是他立马跑去找导师迈特纳,向她提议说,用更先进的云雾室来重做实验,也许能够搞清楚真相。 迈特纳笑着拒绝了,觉得眼前这位年轻的学生,想法太过天真。 王淦昌并不死心,接连恳请了几次,迈特纳却始终不肯给机会。 还规劝他说:“你很聪明,但重复他人实验没有意义,自己开辟新路,才会达到另一座高峰。” 王淦昌最终只好暗然放弃。 结果仅仅过了两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同样想到用“云雾室”重做当初的实验,结果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新粒子: 中子。 接着在1935年,查德威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还没完呢。 1941年。 王淦昌在海对面的《物理评论》杂志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同年该文被评为最佳论文之一。 但王淦昌虽然知道寻找中微子的方法,却缺乏设备验证。 后来运用王淦昌提供的方法。 海对面科学家来因斯在1953年发现了中微子,并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奖。 接着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时候。 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个成果震撼了整个物理学界——这是人类通过实验发现的第一个荷电反超子。 后来王淦昌进入了核武器项目组,隐姓埋名整整27年。 后世许多人想必都听说过一句话: 【我愿以身许国】 而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王淦昌先生。 说出这句话后。 王淦昌这个名字在物理学界销声匿迹,大漠深处则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