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三章 黄雀在后 (第4/5页)
州、海州等三营兵马前来辽西,加上原本招募的辽西六营驻守辽西。” “这么一来、辽西就有九营兵马驻守了。” “至于朱万良等人麾下的二万七正兵,齐王殿下的意思是,最好裁撤整编出精锐,将精锐打乱,调往辽东剩余的二十五营,从二十五营中抽调,重新组成辽南的三营兵马,和沉阳、辽阳营兵。” “至于被裁撤的人,则是归入辅兵中,调往宽甸三城。” “在打乱之余,进行辽东全境的卫裁撤,收军屯田归入御马监,发田给辽东百姓。” 满桂长篇大论的说完,内容却并不枯燥,相反很直白,很符合熊廷弼的胃口。 对此、熊廷弼当即说道: “兵马打乱调往辽东不错,辽西这边有九营兵马的话,也不会出什么差错。” “就是最后裁撤卫所田一事,恐怕就算调动辽东全境的兵马,也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以眼下辽东兵马的数量,足以和老奴一战!”袁应泰接过熊廷弼的话继续说下去。 这观点得到了在坐四人的认可,因为眼下的辽东,哪怕不加上朱万良他们麾下的兵马,也足足有十四万正兵。 不过、不等他们高兴,满桂就浇冷水道: “骁骑等三卫,在裁撤结束后,便会撤回京城了。” “撤回京城?这么多骑兵,若是留在辽东,取得的用处更大啊!”袁应泰不解,但沉默寡言戚金却开口道: “京城内部问题繁多,没有表面那么短浅,四骑卫驻守京城是对的。” “按照齐王殿下的意思,是准备等到明岁秋收前开始,再发动总攻,届时应该会调来不少兵马。” “秋收前?”熊廷弼听到这话,皱了皱眉道: “如果是秋收前才动兵,那留给我们的时间就只有不到两个月了。” “八月开始秋收,十月便会开始下雪,顶多十月下旬就会大雪漫山。” “大雪若是漫山,到时候一些山道便会被积雪堆积、掩埋,我等再想收复处于长白山余脉之中的长城和鸦鹊关就困难了。” 面对熊廷弼的话,袁应泰也颔首道:“收复不了鸦鹊关和长白山脉之中的长城,即便拿回了铁岭、开原等地,也顶多是恢复了些元气罢了。” “这个、殿下已经考虑到了,我们不用多虑。”满桂回了一句,而戚金更耿直道: “殿下应该准备走水路。” “水路?”闻言,熊廷弼反应道:“殿下准备走太子河和浑河?” 熊廷弼反应的很快,也是因为他对辽东地形的了解。 太子河古称衍水,汉称大梁河,宋辽时称东梁河,明朝称太子河,而它的航运历史最早,也是见于明朝嘉靖年间。 先不说其他的明臣记录,便是《满文老档》中也有关于努尔哈赤曾航行于太子河的记载。 作为流域处于明清频繁用兵之地的太子河,它的水运本身就是为战争服务的。 河宽三十丈,河中心水深四米,足够让五百料的船只航行。 五百料的船只,若是搭载火炮,用来运兵,那么以大明这两年船只建造技术,不会差到哪里去。 利用三角帆走之字型,加上摇橹划桨,顶多一天一夜就能抵达鸦鹊关。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河床高低不一,因此或许要花费时间,在夏季开凿河道。 相同的情况,浑河也是一样,并且浑河的通航情况、要比太子河还要好。 不过问题也一样,走浑河的话,最多走到萨尔浒城,就必须走陆路了。 水路虽然一直通往赫图阿拉,但越往赫图阿拉越窄,水越来越浅,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