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脚步虚浮人消瘦 (第2/5页)
且嘴上说着要走。 只是他们虽然这么说,但脚却没有要动的迹象。 说到底,一文三里对于他们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能消费得起的,毕竟是这里是京城,普通力工一天的工钱都在三十文左右。 一天的工钱能坐九十里火车,很多人还是很有兴趣的。 “卖个票,我要坐来回。” “我也是!” “卖票卖票!” 从古至今,一个王朝的京师从不缺有钱人,尤其是喜欢尝鲜的有钱人。 更何况,京城一些技术类工匠的工钱都是五十到百文不等,这火车的价格基本是服务于中产和高产阶级的。 当然,贫农和低产阶级也可以乘坐,不过以他们的性格,除非火车全线贯通,并且每年返回家乡过年,不然他们是不会选择坐火车的。 对于百姓们来说,火车的优点是节省时间,而对于贫农和低产百姓更是如此。 乘船、乘车回家固然便宜,不过五六十文就能返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可路上浪费的时间却是长达半个多月的。 千里,对于火车而言,也不过就是一天半的时间罢了,而他们需要付出的那三百多文车票钱,则是完全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赚回来。 当然,说这些还是太早了,京门铁路不过刚刚运营罢了,而京津铁路也将在下个月底完工。 这两条铁路,也就京津铁路的民生意义大一些。 不过真的要说起民生,还是得看剩余的那九条铁路…… “这车票的价格不能再降了吗?” “殿下,目前降不下来了。” 当百姓都在热火朝天的围观火车时,朱由检还在齐王府里埋头处理奏疏,并且接见了工部的温体仁。 车票一文三里的价格让朱由检不是很满意,但这已经是工部拿出的成本价了。 工业虽然开始革命了,煤炭的价格也降低了,但它不可能刚开始就见成效。 天启元年时每斤一文三的煤炭,眼下已经降低到了一文一斤,而火车仅燃料,每里的价格就是一百六十六文,算上人工便是二百文。 火车平均拉六百名乘客,因此一文三里已经是成本价了。 可以说,在走客运上,工部没赚什么银子,至于货运那就说的太早了。 门头沟除了军备院和皇店的工厂,其它根本没有任何一点值得民间商人进行货运,因此货运钱它是赚不到的。 真正指望货运钱,还是得看其它八条铁路,而下个月底开通的京津铁路便是朱由检的关注所在。 “京津铁路的货运定价是多少?” 朱由检看向温体仁,想知道这家伙会不会像历史一样,玩着那套不做不错的把戏。 只是温体仁毕竟不是傻子,他完全是那种看主人做菜的厨师,崇祯的喜欢推卸责任,因此崇祯朝做得越多错的越多,温体仁就干脆什么都不做,因为不做不错。 但那是应付崇祯,而崇祯是崇祯,朱由检是朱由检。 朱由检需要的是听话的人,需要办实事的人,并且他自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推卸责任给下属,因此温体仁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敢做事情的。 例如眼下的货运定价,温体仁就经过多方走访,最后才定下了价格。 “回殿下,工部查看了天津到京城的货运钱和脚夫钱,最后准备两种货运定价。” 站在承运殿内,朱由检面前的温体仁毕恭毕敬的作揖,并从袖中拿出了一本奏疏,双手递上。 在朱由检接过打开的同时,他也不慌不忙的说道: “两则货价,一种称重,一种包箱。” “称重的话,按照百斤一文三里来算,包货箱的话,一车箱可装货五吨,每里定价十五文,比称重便宜十几文左右。” “但即便如此,二十节车厢共用运货,每里的利润还是在一百文左右,京津铁路整段跑下来,货运费七十五两银子,而工部的利润在整车二十六两左右。” 客运要成本,货运要盈利,这是朱由检定下的规矩,因此温体仁也极大的提高了货运费。 只是他这么提高,朱由检略微皱眉: “十万斤货物,走陆路和水路成本多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