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四章 工业革命序幕 (第4/5页)
由检在意的,是大旱下需要保证粮食的储量,因此注定了大明朝在这十七年大旱中,不可能将粮食转为铜钱征收。 然而这点,朱由检早就想好了,他要收集铜钱的方法,不是通过税收,而是通过皇店…… “皇店眼下每年的铜钱流水是多少?” 朱由检在马背上开口询问,而王承恩闻言则是不假思索道:“大约三百亿文。” 三百亿文的流水,注定了皇店将是一个天然的货币兑换机构,并且还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那种。 他就好像超市一样,顾客拿出一两银子买了二十文的油盐,皇店就需要找补九百八十文铜钱。 这样的特性,铸造了皇店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货币蓄水池。 大明发行铜币可以用它,征收民间货币也可以用它,赚取贸易也能用它,可以说它是一个万金油一样的存在。 但朱由检不会强制让皇店使用新钱来找补给百姓,因为这是在败坏皇店的名声。 皇店对于大明,就好像供销社一样的存在,但他却没有供销社那么强大。 供销社是独家专营,而皇店没有这种优势,它是需要和地方的其他店铺竞争的。 因此还是回到了那句话中,真正可以带头消化天启通宝的,实际上是军队、是官吏,是官营机构的帮工…… 这群人的数量是多少? 朱由检只是简单一算,便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军队七十七万人,官吏有俸禄领取的人,眼下达到了九十七万人,而官营的机构,便是以皇店、皇庄、官场、造船场,大明境内官营矿产的矿工等等近一百万人。 不仅如此,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受灾群体。 大明的以工代赈,眼下已经覆盖了黄河两岸和其余地方上的二百多万灾民。 以上这些人加起来,数量达到了四百多万人,而这四百多万人的支出,折色为银子,每年支出接近五千万两。 这样的规模,一旦用来释放新币,那新币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市场上的大头。 当然、发新币也会影响这群人对朝廷的信任,因为商家以不一定敢收新币。 但别忘了,皇店的作用,就是用来贸易的。 其他商家可以不收,但是皇店一定会收。 不仅如此,这四百多万人的规模,还会让大明的一个新机构走上正轨。 银行…… 朝廷和官营机构发工资条,俸禄和工资发到银行,这四百多万人则是用存折来存取钱财。 这么一来、可以杜绝吃大部分空饷的事情发生,而且日后都察院、锦衣卫、大理寺的追查中,也会更容易查一些金融案件。 因此总体来说,最后会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朝廷—银行—官吏军队民夫—皇店—朝廷…… 这个闭环形成,那就不存在发新币会影响朝廷信誉的事情了。 “必须快一点解决银行和地方钱庄的事情,然后开始铸币,等待发放新币。” 朱由检脑中思绪万千,想好了一切后,他便开始对陆文昭说道: “钱庄的事情,好好追查,明年的燕山学子毕业后,银行的事情必须走上正轨。” “大朝会之后,我会让工部准备在大明各州府县建造银行,你告诉毕自严,朝廷的铸币场可以停下了。” “顺带告诉军备院,准备好足够的铸币机,要达到每日铸币一千万枚的规模。” “日后仅保留京城一处铸币场就足够。”朱由检说完,陆文昭也作揖表示知道了。 在他作揖之后,朱由检才重新取出了弓箭,准备继续狩猎山中野禽走兽。 不过他们刚刚行进了百来步,还没有找到什么值得狩猎的猎物时,身后的道路便传来了马蹄声。 所有人勒马停在这冬季干枯的林中,过了片刻数名锦衣卫策马而来,并且送上了一份军报。 “殿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